7月12日至14日,香港施达基金会项目主任李宝琪女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项目主任霍小玲教授和副项目员潘敬青女士来到我院四川理县实习基地对青少年社工和社区社工进行督导和培训,并实地调研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开展社工服务情况。
7月13日早上,李宝琪和潘敬青在服务队廖鸿冰队长、县城站王松站长陪同下,首先来到理县杂谷脑镇克增村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点。两位专家仔细观察了服务点的区位和外部环境。进入服务点后,廖鸿冰借助社区资源图向两位专家详细介绍克增村的行政区域、人口数量、经济结构、资源分布等社区基本情况。两位专家在听取廖鸿冰介绍后对克增村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随后,两位专家依次参观了服务点个案工作室、小组功能室、社区活动室和社区图书室,对我队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并对服务点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提出相关建议。廖鸿冰简要介绍了设立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示范点的背景和意义,驻村社工也分别介绍了服务点正在开展的服务项目(志愿者互助小组、藏族文化传承小组),并就服务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向两位专家请教。在对服务对象的评估方面,两位专家召开了当地村民座谈会,详细询问了村民对社工开展服务的满意度、比较没有社工服务时期和接受社工服务后村里有哪些变化等问题。两位专家依据自身经验和对其它民间组织的了解,向驻村社工提出一些社区发展的新理念,着重分享了施达基金会探索出的社区发展的应用模式和相关经验。
7月14日,霍小林、李宝琪、潘敬青在廖鸿冰的陪同下来到薛城站甲米村农村社会工作点督导驻村社会工作,并向一线社工授课。三位专家针对我队开展的灾害社会工作讲授了《在我们小区减低灾害风险(概念及行动)》的专题课程。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培训主题是“贫穷与受灾度”。学员经过讨论罗列社区经常发生的灾害类型,从灾害性质、破坏程度、发生概率等方面归类,总结出灾害对社区的整体影响。以海地与智力地震的灾害个案为例,通过压缩模式和释放模式进行分析,引导出相同灾害对不同地区产生影响不同的根本原因。培训第二阶段主题是“学习灾难风险参与式评估工具”。学员分组讨论,把社区资源分成五大类:经济资产、自然资产、建筑资产、个人资产、社会资产。在李宝琪老师引导下,通过参与、互动、实践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学员很快掌握了课程全部内容。随后,学员分成六组,分别入户甲米村农户家庭开展实操演练。在实操演练过程中,学员们能够灵活、有效的运用社区资源理论,并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把社区资源理论与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拓展出一种新的个案分析模式。本次培训取得圆满成功。
三位专家到甲米村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点,参观服务点社工专业功能设施,询问服务点社工工作和生活情况。当霍小林听说服务点人手紧缺,有时只有一名社工驻甲米村且负责整个社区的服务项目时,霍小林在惊叹之余伸出大拇指向这位社工表达了敬佩之情,同时,她勉励这位社工说:作为一线社工驻村开展服务是很辛苦的,一定要注意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时的给自己减压,良好的身体条件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你的工作有扩展提升的空间。
最后,霍小玲作培训总结发言。她首先感谢全程参与并支持本次培训的服务队领导和一线社工,像这种理论培训和实操模拟相结合的社区培训,不仅是学员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提炼和升华。廖鸿冰作了回应,对三位专家无私奉献专业经验和智慧表示深切感谢,并表示要把学到的灾害社会工作的社区发展模式和工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丰富我们正在开展的民族社会工作和灾害社会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